糧船灣介紹

歷史背景

糧船灣擁有悠久的歷史,早期因為地理位置優勢,成為船隻補給糧食與避風的良港。當地漁民以捕魚為生,形成獨特的漁村文化。居民信仰天后,並傳承多種民間習俗,如龍舟競渡、祭祀儀式等,體現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。


四大文物

天后宮古鐘(1741年)

—— 歲月悠長的庇佑之聲


這座鑄造於清乾隆六年(1741年)的古鐘,重達200斤,至今仍保存在天后宮內。


鐘身上刻有「風調雨順」與「國泰民安」,象徵漁民對天后的信仰與祈福。


相傳,在每次出海前,漁民會敲響此鐘,祈求航行順利,平安歸來。鐘聲悠遠,至今仍被視為糧船灣歷史的重要見證。

潮州風格浮雕(1885年)

—— 匠師工藝的珍品


這組浮雕建於光緒十一年(1885年),是潮州工匠打造的精美藝術品,展現當時木雕與石雕技術的極致工藝。


浮雕內容涵蓋傳統吉祥圖案,如「雙龍搶珠」、「八仙過海」等,蘊含祈福、驅邪的象徵意義。


在百年間,這些雕刻不僅見證了糧船灣的宗教發展,也成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,展現與潮汕地區的深厚聯繫。

天后橋(1906年)

—— 神明出巡的重要通道


天后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其作用是為了天后誕期間的海上巡遊而特別設計。


橋身結構堅固,採用傳統石砌工法,至今仍然保存完好,見證了百年來的信仰活動。


每年天后誕,村民會從這座橋上抬出天后神像,並送上漁船進行海上巡遊,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。

客家龍頭(400多年歷史)

—— 傳承四世紀的龍舟文化


這尊「客家龍頭」已有超過400年歷史,是端午節「請龍」儀式的重要象徵。


據說,這尊龍頭是糧船灣最早的龍舟比賽中所使用的,由村民代代相傳,並在比賽前進行修復與「開光」儀式。


請龍儀式:在比賽前,龍舟隊會將龍頭請至天后宮祭拜,象徵賦予龍舟靈性,確保競賽順利。


這項傳統至今仍持續,成為糧船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之一。



傳統文化與民俗


糧船灣客家文化 – 傳統農耕與飲食習俗


糧船灣的客家村落

糧船灣擁有四條特色村落,其中東丫、北丫、白腊為傳統客家聚落,至今仍保留古樸的建築與鄉村風貌;而沙橋則是後期形成的漁民村,漁船停泊於天后廟前的寧靜海灣,見證著當地的漁業歷史。

1950至60年代是糧船灣的繁盛時期,客家居民多達500人,漁業亦十分興旺,近200艘漁船在此停靠,漁民人數超過千人,呈現出農漁並重的生動景象。



客家人的生計與農業

糧船灣的客家人以務農、捕魚、養殖及手工加工為主要經濟活動。然而,島上地勢陡峭、水源稀缺,可耕地有限,農業發展面臨挑戰。居民因地制宜,在溪邊種植水稻,並開闢梯田栽種番薯、花生、瓜菜等耐旱作物。

為補充生計,村民還會養殖豬隻、雞鴨,並透過捕魚、採集海膽、曬製魚乾、採收紫菜等方式增加收入,展現出客家人勤勞與適應環境的智慧。




客家傳統飲食文化

1. 客家擂茶 

以茶葉、芝麻、花生、豆類、米等食材研磨成粉,沖入熱水攪拌而成。擂茶不僅是日常飲品,更是農忙後的營養補給,深受體力勞動者喜愛,體現了客家飲食的實用與養生智慧。


2. 客家茶果(粄)

傳統客家糕點「粄」,是將糯米、粘米浸泡後磨成漿或粉團,包裹餡料蒸煮而成。最初用於祭祀,後延伸至春節、清明、十月朝、冬至等節慶,以及婚嫁習俗,成為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美味記憶。

透過這些農耕與飲食習俗,糧船灣的客家文化得以傳承,讓後人感受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智慧與歷史風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