糧船灣介紹
糧船灣概況
名稱由來
糧船灣舊稱龍船灣、龍船澳,傳說因為居民使用形似龍舟的船只而得名。
另一說法指出,該區曾是船隻運載糧食與貨物的補給站,亦是避風港。
地理位置
糧船灣曾是西貢地區最大的島,後來由堤壩與西貢半島連接。
島上有四條鄉村:東丫、北丫、白臘三條客家村,及沙橋漁民村。
漁民曾將船隻停泊在天后廟前的海灣。
景觀與歷史
英文名“ High Island ”指糧船灣是西貢最高的島,海拔278米。
其中一面為萬宜水庫,其他三面環海,沿岸有壯觀的六角形岩柱。
客家鄉村和漁民村保留著古樸的面貌。
歷史作用
糧船灣是昔日漁船的熱門停泊處,漁民會上岸補充糧食。
多家糧油雜貨店應運而生,服務漁民及途經的船隻。

糧船灣北丫、東丫碼頭
翠華船務經營西貢至糧船灣的航線,來往西貢公眾碼頭與糧船灣碼頭,並途經滘西村碼頭。

糧船灣碼頭
位於西貢區萬宜水庫西南面,在1990年代建成。
現時,糧船灣的北丫碼頭為原居民提供便利的上下船服務,而東丫碼頭預計將於2025年完工,以應對節慶及假日期間旅客量的增加。

糧船灣天后宮
天后宮位於東丫村,從東丫碼頭步行數十步即可抵達。此廟建於清高宗乾隆六年(1741年),並擁有一座該年鑄造的大鐘。天后宮於1996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,並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天后誕辰打醮儀式
儘管現時糧船灣的漁民數量大幅減少,但村民們依然堅守對天后的崇拜。
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,島上會舉行慶祝天后誕辰的打醮儀式,並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型海巡和神功戲。
這些活動吸引了數萬名旅客和原居民回到島上參與,展現了天后崇拜的深厚根基。
糧船灣六角形岩柱群
糧船灣六角形岩柱群
- 世界百大地質遺產 -
國際認可的地質奇觀
- 糧船灣六角形岩柱屬於早白堊世流紋質岩柱群,分布於西貢沿岸及多個海島。
- 2009年納入香港地質公園,2022年10月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(IUGS)首百個地質遺產地,成為全球最具地質科學價值的100個地點之一。
超級火山與岩柱形成
- 約1億4,000萬年前,現今西貢地區曾出現一座巨型超級火山,噴發量極大。
- 火山爆發後,熔岩冷卻收縮,形成整齊的六角形岩柱,因此被稱為「糧船灣超級火山」。
- 六角形岩柱的分布地區包括:果洲群島、甕缸群島、大浪灣、糧船灣、滘西洲等地。獨特地質特徵
- 岩柱數量多、體積大、保存完好,分布範圍廣,是全球罕見的火山岩地貌。
- 沿岸岩石受風化與海浪侵蝕,部分外層剝落,露出完整的六角形結構。
- 白腊灣至花山一帶,高逾百米的六角形岩柱整齊排列,被譽為「萬柱海岸」。
糧船灣的地理變遷
- 糧船灣原為西貢海域最大島嶼,但1969年萬宜水庫東西兩壩興建後,與西貢半島連接。
- 糧船灣三面環海,一面連接萬宜水庫,沿岸布滿六角形岩柱,形成壯觀景象。
主要觀賞地點
- 萬宜水庫東壩、糧船灣沿岸
- 六角形岩柱地貌覆蓋超過100平方公里,沿岸均可見同類火成地貌。